何基明

何基明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1916年出生於台中人。畢業於東京寫真專門學校藝術學院編導科,TEK映圖研究所。他是第一位到日本東京學習電影技術的台灣人。16歲那年,原本家人希望他到日本學醫,但他在參觀了東京發聲電影製片廠(今東寶電影公司)之後,決定不顧反對改學習電影。畢業後,他進入「株式會社十字屋映畫」參與教育影片的拍攝工作,在這期間累積拍片的實務經驗,鑽研器材特性及沖印技術,為日後回台從事電影工作奠定基礎。

在日就讀期間,他的小弟何錂明也赴日就讀中學,並於其後追隨兄長的腳步學習電影攝影。返台後經由何基明安排,進入總督府主辦的教員養成所就讀,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員。當時他教過一名叫林鴻鐘的學生,也是後來的中影廠長與電影攝影師,就是在畢業後,跟著何基明、何錂明當電影拍攝的學徒。

何基明返台後,進入台中州廳負責電影教化的工作,除了拍攝社教短片,還要到各地放映電影。當時的他開始醞釀以霧社事件為題材改編成電影,並為此進行田野調查和史料蒐集的研究工作。只是當時台灣還是日本統治時期,政治環境並不允許這樣的內容拍攝,這個想法也就一直擱置。隨後他跟弟弟何錂明成立了台中第一間電影製作社,開始接一些活動短片、廠商簡報片等拍攝案。

1955年,何基明受雲林麥寮拱樂社陳澄三之邀,開始著手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這是台語片史上第一部以35釐米拍攝的電影。當時何基明、何錂明兄弟的工作室只有一部發條驅動的35釐米Eyemo攝影機,由於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有許多歌唱橋段,若是用手動上發條的攝影機會造成時間不準確,音樂無法對拍等問題,加上發條驅動的時間只有20秒不到。因此他們向中影製片廠借調電動馬達驅動的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當時林贊庭代表中影擔任這次拍攝的攝影助理,一同促成第一部台人自製35釐米電影的創舉。

《薛平貴與王寶釧》被視為台灣電影的開端,受過日本電影訓練的何明基,不被歌仔戲的戲台限制,反而力求電影感的寫實風格,重視電影鏡頭語言。最後這部片受到空前的歡迎,也造成當時一窩蜂趕拍台語歌仔戲電影的旋風,帶動長達十五年的台語電影熱潮,揭開台語片黃金年代的序幕。

也由於票房的成功,何基明與何錂明添購器材,將原本工作室型態的電影製作社升級,1949年成立「華興電影製片廠」,從演員訓練、攝影棚、底片沖印、剪接都能包辦。他更趁勝追擊拍了《運河殉情記》以及兩部《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續集。1957年,何基明圓了當年要拍霧社事件的夢想,推出《青山碧血》,以及同為抗日題材的《血戰礁吧哖》。何基明延續日本教育訓練出來的嚴謹態度,堅持電影美學的表現手法,與台語片發展後期搶拍風潮下的作品截然不同。但也因為後期台語片的粗製濫造,以及國民政府推動國語運動,使得台語片漸漸由盛轉衰。1961年,敵不過時勢所趨,華興電影製片廠走入歷史,而當年拍攝的幾部電影膠卷也隨著時間凋零佚失。

在結束華興片廠後,何基明前往日本映畫電視技術會,重拾過去拍攝教育影片的工作。1968年,中國電視公司成立,何基明受中視節目部經理翁炳榮之邀回來台灣拍攝電視劇,他執導的《玉蘭花》收視率高達95%,奠定了閩南語連續劇苦情風格的雛形,其後還陸續拍攝了《翠玉環》、《苦心蓮》等代表作。1992年,何基明獲頒第2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表彰他為台灣電影做出的貢獻。1994年8月13日,何基明因糖尿病去世,享壽78歲。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何基明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內容描述

何基明,1916年出生於台中人。畢業於東京寫真專門學校藝術學院編導科,TEK映圖研究所。他是第一位到日本東京學習電影技術的台灣人。16歲那年,原本家人希望他到日本學醫,但他在參觀了東京發聲電影製片廠(今東寶電影公司)之後,決定不顧反對改學習電影。畢業後,他進入「株式會社十字屋映畫」參與教育影片的拍攝工作,在這期間累積拍片的實務經驗,鑽研器材特性及沖印技術,為日後回台從事電影工作奠定基礎。

在日就讀期間,他的小弟何錂明也赴日就讀中學,並於其後追隨兄長的腳步學習電影攝影。返台後經由何基明安排,進入總督府主辦的教員養成所就讀,畢業後擔任小學教員。當時他教過一名叫林鴻鐘的學生,也是後來的中影廠長與電影攝影師,就是在畢業後,跟著何基明、何錂明當電影拍攝的學徒。

何基明返台後,進入台中州廳負責電影教化的工作,除了拍攝社教短片,還要到各地放映電影。當時的他開始醞釀以霧社事件為題材改編成電影,並為此進行田野調查和史料蒐集的研究工作。只是當時台灣還是日本統治時期,政治環境並不允許這樣的內容拍攝,這個想法也就一直擱置。隨後他跟弟弟何錂明成立了台中第一間電影製作社,開始接一些活動短片、廠商簡報片等拍攝案。

1955年,何基明受雲林麥寮拱樂社陳澄三之邀,開始著手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這是台語片史上第一部以35釐米拍攝的電影。當時何基明、何錂明兄弟的工作室只有一部發條驅動的35釐米Eyemo攝影機,由於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有許多歌唱橋段,若是用手動上發條的攝影機會造成時間不準確,音樂無法對拍等問題,加上發條驅動的時間只有20秒不到。因此他們向中影製片廠借調電動馬達驅動的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當時林贊庭代表中影擔任這次拍攝的攝影助理,一同促成第一部台人自製35釐米電影的創舉。

《薛平貴與王寶釧》被視為台灣電影的開端,受過日本電影訓練的何明基,不被歌仔戲的戲台限制,反而力求電影感的寫實風格,重視電影鏡頭語言。最後這部片受到空前的歡迎,也造成當時一窩蜂趕拍台語歌仔戲電影的旋風,帶動長達十五年的台語電影熱潮,揭開台語片黃金年代的序幕。

也由於票房的成功,何基明與何錂明添購器材,將原本工作室型態的電影製作社升級,1949年成立「華興電影製片廠」,從演員訓練、攝影棚、底片沖印、剪接都能包辦。他更趁勝追擊拍了《運河殉情記》以及兩部《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續集。1957年,何基明圓了當年要拍霧社事件的夢想,推出《青山碧血》,以及同為抗日題材的《血戰礁吧哖》。何基明延續日本教育訓練出來的嚴謹態度,堅持電影美學的表現手法,與台語片發展後期搶拍風潮下的作品截然不同。但也因為後期台語片的粗製濫造,以及國民政府推動國語運動,使得台語片漸漸由盛轉衰。1961年,敵不過時勢所趨,華興電影製片廠走入歷史,而當年拍攝的幾部電影膠卷也隨著時間凋零佚失。

在結束華興片廠後,何基明前往日本映畫電視技術會,重拾過去拍攝教育影片的工作。1968年,中國電視公司成立,何基明受中視節目部經理翁炳榮之邀回來台灣拍攝電視劇,他執導的《玉蘭花》收視率高達95%,奠定了閩南語連續劇苦情風格的雛形,其後還陸續拍攝了《翠玉環》、《苦心蓮》等代表作。1992年,何基明獲頒第2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表彰他為台灣電影做出的貢獻。1994年8月13日,何基明因糖尿病去世,享壽78歲。

物件類別
人物
創建時間
生卒時間: 
1916~1994.08.13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台灣 台中市
地圖上標記點由機器自動判定產生,僅供參考。
識別碼
OM_TFI_201812_person_00000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