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羅輝

邵羅輝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邵羅輝,1919年生,本名邵守利,台語電影時期代表人物。童年居於台南,後隨其父邵雋銘舉家東渡日本,曾於東京帝國影劇學校學習編導,畢業後進入大阪松竹映畫株式會社當基本演員,取藝名「中村文藏」,並學習拍攝電影。邵羅輝才華洋溢,能唱能演,對踢踏舞、口技與歌舞伎也有涉獵,二次世界大戰後返台為國風劇團演出舞台劇,而後自組「梅芳玉劇團」。1955年,邵羅輝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福盛邀請,以16毫米攝影機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由筱明珠擔任主演,據稱影片中有一段夢境情節以伊士曼彩色底片於外景拍攝,但於萬華大觀戲院上映時因無法符應35毫米放映機規格,上映三天即下片,至今影片佚失不可考,然而此舉證明國人自製台語電影的可能性。1956年,麥寮拱樂社老闆陳澄三邀請何基明拍攝的第一部35毫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問世,正式揭開台語片熱潮的序幕。

眼光敏銳的陳澄三拍畢薛平貴系列影片後,看準時裝片市場,以「鐘聲新劇團」為班底,邀請邵羅輝導演、辛奇編劇,拍攝首部時裝台語片《雨夜花》(1956),影片大受歡迎,邵羅輝遂以文藝歌唱片為招牌的創作類型,代表作品為洪一峰主演的《舊情綿綿》(1962),該片的編劇與副導演即是後來台語片另員大將林福地。邵羅輝另一擅長片型則是流浪與傳奇題材,亦反映在日本留學的文化經驗,如《乞丐與藝妲》(1958)《桃太郎》(1961)、《李世民遊地府》(1962)、《流浪三兄妹》(1963)等。作為第一代台語影人,邵羅輝面對電視開播與國語電影大量入台的第一波衰退期,自導自演作品《義犬救主》(1964),男女主角分別為新人柯俊雄、張清清,結果再創台語片票房高潮,原班人馬趁勢再拍《桂花樹之戀》。此亦為柯俊雄首次躍升主演的台語電影,從此奠定男主角地位,後與石軍、奇峰、陽明並列台語片四大小生。

邵羅輝觸角多元,除擔任導演,亦以「梅芳玉」為藝名參加電影演出,並與日本電影圈建立聯繫。1962年,大藏映畫株式會社推出《大劈棺》(沖縄怪談逆吊り幽霊/支那怪談死棺破り),由日本導演小林悟與邵羅輝共同執導,女星白蓉也有參與演出,然而台語電影頹敗之勢不可擋,許多台語影人紛紛另謀出路。1968年,邵羅輝也轉拍國語片《荒女心淚》,後便以國語電影創作為主,作品有《像霧又像花》(1970)、《愛的秘密》(1971),《誓言》(1974)為其導演生涯最後作品。

卸下導演筒後,邵羅輝仍以演員身分活躍在銀幕前,令人印象較深的作品有郭南宏赴香港邵氏執導的武俠電影《童子功》(1971)、《雍正大破十八銅人》(1976)與《少林寺十八銅人》(1976)等,張毅作品《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與陳朱煌執導、楊貴媚主演的家庭倫理劇《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也可以看見他客串的身影,直至1993年過世。邵羅輝曾表示「娛樂人沒有休息」,他的電影人生自台語電影起步,經歷國語片的興起、香港武俠電影的風潮,更是日本電影在台灣影壇混血轉化的實踐者,見證台灣電影史的多元流動。1993年過世。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邵羅輝
其他名稱
本名: 
別名: 
別名: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內容描述

邵羅輝,1919年生,本名邵守利,台語電影時期代表人物。童年居於台南,後隨其父邵雋銘舉家東渡日本,曾於東京帝國影劇學校學習編導,畢業後進入大阪松竹映畫株式會社當基本演員,取藝名「中村文藏」,並學習拍攝電影。邵羅輝才華洋溢,能唱能演,對踢踏舞、口技與歌舞伎也有涉獵,二次世界大戰後返台為國風劇團演出舞台劇,而後自組「梅芳玉劇團」。1955年,邵羅輝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福盛邀請,以16毫米攝影機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由筱明珠擔任主演,據稱影片中有一段夢境情節以伊士曼彩色底片於外景拍攝,但於萬華大觀戲院上映時因無法符應35毫米放映機規格,上映三天即下片,至今影片佚失不可考,然而此舉證明國人自製台語電影的可能性。1956年,麥寮拱樂社老闆陳澄三邀請何基明拍攝的第一部35毫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問世,正式揭開台語片熱潮的序幕。

眼光敏銳的陳澄三拍畢薛平貴系列影片後,看準時裝片市場,以「鐘聲新劇團」為班底,邀請邵羅輝導演、辛奇編劇,拍攝首部時裝台語片《雨夜花》(1956),影片大受歡迎,邵羅輝遂以文藝歌唱片為招牌的創作類型,代表作品為洪一峰主演的《舊情綿綿》(1962),該片的編劇與副導演即是後來台語片另員大將林福地。邵羅輝另一擅長片型則是流浪與傳奇題材,亦反映在日本留學的文化經驗,如《乞丐與藝妲》(1958)《桃太郎》(1961)、《李世民遊地府》(1962)、《流浪三兄妹》(1963)等。作為第一代台語影人,邵羅輝面對電視開播與國語電影大量入台的第一波衰退期,自導自演作品《義犬救主》(1964),男女主角分別為新人柯俊雄、張清清,結果再創台語片票房高潮,原班人馬趁勢再拍《桂花樹之戀》。此亦為柯俊雄首次躍升主演的台語電影,從此奠定男主角地位,後與石軍、奇峰、陽明並列台語片四大小生。

邵羅輝觸角多元,除擔任導演,亦以「梅芳玉」為藝名參加電影演出,並與日本電影圈建立聯繫。1962年,大藏映畫株式會社推出《大劈棺》(沖縄怪談逆吊り幽霊/支那怪談死棺破り),由日本導演小林悟與邵羅輝共同執導,女星白蓉也有參與演出,然而台語電影頹敗之勢不可擋,許多台語影人紛紛另謀出路。1968年,邵羅輝也轉拍國語片《荒女心淚》,後便以國語電影創作為主,作品有《像霧又像花》(1970)、《愛的秘密》(1971),《誓言》(1974)為其導演生涯最後作品。

卸下導演筒後,邵羅輝仍以演員身分活躍在銀幕前,令人印象較深的作品有郭南宏赴香港邵氏執導的武俠電影《童子功》(1971)、《雍正大破十八銅人》(1976)與《少林寺十八銅人》(1976)等,張毅作品《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與陳朱煌執導、楊貴媚主演的家庭倫理劇《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也可以看見他客串的身影,直至1993年過世。邵羅輝曾表示「娛樂人沒有休息」,他的電影人生自台語電影起步,經歷國語片的興起、香港武俠電影的風潮,更是日本電影在台灣影壇混血轉化的實踐者,見證台灣電影史的多元流動。1993年過世。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類型: 
類型: 
類型: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創建時間
生卒時間: 
1919~1993.07.18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台灣 台南市
地圖上標記點由機器自動判定產生,僅供參考。
識別碼
OM_TFI_201812_person_000002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