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57個藏品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導演林摶秋(左邊帶著深色帽子的人)指導走位及演出,穿著西裝的是林龍松(即凌雲、龍松),旁邊是女主角張美瑤。
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本片因片長較長,分為《嘆烟花》、《嘆烟花續集完結篇》上下兩集上映。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林嘉義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董事長邱木(林摶秋夫人林邱寶月的父親,第二排坐者左4)與學員們合影。
第三排右4是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右5是林龍松(即凌雲、龍松),最上排右2是辛文亭。
《六個嫌疑犯》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內景棚拍,使用木頭製軌道。攝影機前是張清清(飾 劉啟明的太太月桂)。
《六個嫌疑犯》於1965年拍攝完成。送檢通過也拿到准演執照,卻因導演林摶秋不滿意而不上院線發行。直到1990年12月才在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首映。(資料來源:《Fa電影欣賞》第12卷第4期總號第70期,1994)。
1946年舞台劇《醫德》演出一景
林嘉義
林摶秋在1943年3月29日以日文於《興南新聞》發表獨幕劇作《醫德》。之後由詩人張冬芳譯寫成中文,1946年9月29日~10月3日由人間座劇團一連五天於台北中山堂以台語演出《醫德》與《罪》。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最後一場戲的外景拍攝現場。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五月十三傷心夜(將殺青)福隆海邊」。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1943年舞台劇《高砂館》演出一景
林嘉義
林摶秋先以日文於1943年(昭和17年)3月出刊的《台灣文學》第2號(夏季號)發表《高砂館》劇作,篇名為〈戲曲 高砂館(一幕)〉。同年9月2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外景拍攝情形。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本片因片長較長,分為《嘆烟花》、《嘆烟花續集完結篇》上下兩集上映。
《阿三哥出馬》工作照
林嘉義
最後方左起依序是:男主角簡和引(飾 阿三哥)、黃秋傑、高舉雙手揮舞的是黃雪映(飾 阿歹嫂)。
電影《阿三哥出馬》(1959)是玉峯影業開拍的第一部創業作品。目前僅存殘片約42分鐘。
《五月十三傷心夜》工作照
林嘉義
左邊是張清清(飾 阿惠,歌廳的藝名叫麗娜)與武拉運(本名王英順,左2 飾 房東)一家人。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合影照
林嘉義
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現場合影。
左起鄭信東(信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廠長(信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導演林摶秋。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林嘉義
角色待辨識。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