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8個藏品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為攝影師林贊庭、導演林摶秋的兒子林嘉義與玉峯影業湖山片廠技術總管呂傳盛,在湖山片廠舊址合影。 導演林摶秋整整等了一年,直到1959年才購得這台35mm Arriflex 35 IIA附隔音罩攝影機與IIA同步馬達,也是台灣電影史上最早進口的Arriflex IIA攝影機。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6月,攝影師林贊庭(中)在台中清泉崗《還我河山》拍攝現場,右為導演白景瑞。 35mm Mitchell NC 攝影機下方為林贊庭與史紀新自費自製的羅盤式避震器,但架上卡車後只能避免左右搖動,無法避免上下的跳動。
農教攝影師與攝影機
農教攝影師與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3年3月,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進行了一次改組,戴安國成為董事長,總經弹由李葉擔任。李葉就任後不久即前往香港,將農教於1949年向美國訂購的、以前任總經理李吉辰的名義寄存在香港的35mm電影器材運回台灣。
中製廠於碼頭搬運器材(1948)
中製廠於碼頭搬運器材(1948)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8年12月,中國電影製片廠隨政府撤退來台,於上海虯江碼頭將Houston洗片機等器材吊裝上華海輪的情景。
邱耀湖(工作照)
邱耀湖(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0年,攝影師邱耀湖拍攝《劍氣滿天花滿樓》時,被繩索吊在空中,以便拉上拉下做升降效果。 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繡著「贊益」字樣。
《今天不回家》工作照
《今天不回家》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大眾公司出品的《今天不回家》租借台北市波麗路咖啡廳拍攝。 導演白景瑞(左2)正在指示演員演出,35mm ARRI 攝影機右方的是攝影師林贊庭。 前排坐者左起為演員甄珍、雷鳴、李芷麟。
《蚵女》工作照
《蚵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10月23日《蚵女》在鹿港拍攝一場蚵車賦歸的大場面,攝影師華慧英以大型升降機搭載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採蚵歸來的大場面。 《蚵女》1964年上映,由李嘉、李行聯合指導,是中影第一部自力拍攝的彩色電影。
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合影
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1年12月,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全體員工在火燒後的廢墟前合影留念。 第一排左起為郭允恭、-、-、劉奇、吳鑄、蔡兆華、呂震達、林啟瑞、馮德儒、向澤長。 第二排左起為劉藝、華慧英、韓玉良、-、李嘉、朱夢良、方壯猷、莊國鈞、-、陳棟、朱偉年、侯萍、凌承柏。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3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受台灣鐵路局委託拍攝劇情紀錄片《寶島大動脈》,由田琛執導。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與國聯影業公司合拍的《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開拍,由於導演李翰祥求好心切,拍攝期長達一年三個月,直到1965年9月完成。且因篇幅太長,剪接成上集《吳越春秋》和下集《句踐復國》分別上映。
《碧海同舟》工作照
《碧海同舟》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6年,中影《碧海同舟》(原名《浪淘沙》)的拍攝現場。 右起為梁銳、導演宗由、演員李影、場記劉藝、副導演李嘉、攝影助理洪慶雲、攝影師華慧英、攝影助理林贊庭。
農教練習生訓練情景
農教練習生訓練情景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9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在台中興建製片廠,同時也開始招收練習生進行技術人員培訓。由曾在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沖洗中心擔任主任的廠長胡福源主講攝影、錄音、剪接、燈光、沖洗等專業技術理論。副廠長兼攝影師的王士珍則負責教導器材操作及技術演練。 王士珍(左2)指導16mm Mitchell攝影機操作。
《新娘與我》工作照
《新娘與我》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白景瑞(右)執導《新娘與我》的拍攝現場。 該片於5月30日在台北豪華酒店開拍。 攝影師林贊庭(左)使用Arriflex IIB攝影機搭配Canon相機55-135mm的變焦鏡頭拍攝。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與國聯影業公司合拍的《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開拍,由於導演李翰祥求好心切,拍攝期長達一年三個月,直到1965年9月完成。且因篇幅太長,剪接成上集《吳越春秋》和下集《句踐復國》分別上映。
《颱風》工作照
《颱風》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9年中影在台中廠遷燒毀後,買下士林外雙溪農林公司的廢皮革廠,建立現代化的電影製片廠。 1962年2月13日開拍、由潘壘執導的《颱風》,是第一部在新成立的士林廠開拍的作品。 該片以附隔音罩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
白景瑞與賴成英(工作照)
白景瑞與賴成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賴成英(右)正在向白景瑞導演(左)解說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可裝入隔音罩子中,而轉盤上有四個鏡頭座,使用的是Altar鏡頭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 《聖保羅砲艇》團隊對打光很講究,若頂光太強造成演員臉部陰影太深,燈光人員就會以白色天幕或細孔白紗網來遮住陽光,然後再用炭精燈打出自然柔和的光。
《蘭嶼之歌》外景工作照
《蘭嶼之歌》外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導演潘壘成立現代電影電視實驗中心,網羅了燈光師曹小炳與攝影師洪慶雲等優秀的電影人材。 1964年,現代電影電視實驗中心拍攝了第二部彩色寬銀幕影片《蘭嶼之歌》,自香港邵氏調來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支援,又自購Colortran燈材與變壓器。
《揚子江風雲》工作照
《揚子江風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廠長梅長齡聘請導演李翰祥(右1)拍攝《揚子江風雲》,攝影師陳榮樹(右2)使用的是中製廠自有的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
李書及陳忠義(工作照)
李書及陳忠義(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照片中左側為400呎的Eyemo攝影機,執掌攝影機的是陳忠義,鏡頭前方戴眼鏡者為李書。
16mm Filmo攝影機
16mm Filmo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6月23日,台灣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市的大觀戲院首映。由邵羅輝執導、都馬劇團演出。攝影兼燈光廖良福使用日本人留下來的16mm Filmo攝影機拍攝,底片主要為黑白反轉片(Reversal Film),部分用Ansco彩色反轉片。
《血濺櫻花》工作照
《血濺櫻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5年,導演何非光(右)與攝影師羅及之(左)於《血濺櫻花》拍攝現場。 該片使用的是35mm Bell & Howell攝影機,左上角為當時最常見的平光燈。
金山電影製片廠工作人員合影
金山電影製片廠工作人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導演李泉溪與成功影業社周天生、林仲黎、黃良雄合作,租借當時位於台中南區復興路146號的民生戲院,設立金山電影製片廠。 前排坐者左起為攝影師陳忠信、導演李泉溪。研判應是至金山拍攝外景時,於金山溫泉旅社前留影。
嘗試水中攝影(工作照)
嘗試水中攝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為拿著防水箱的賴成英、協助試拍的陳惠珠、拿著氧氣管線的洪慶雲、坐在氧氣罐上的是林文錦、最會游泳的林鴻鐘,另外未入鏡的是拍照的廖繼燿。 1958年,受到日本彩色片電影《海女紅短褲》啟發,洪慶雲、賴成英、林文錦、林鴻鐘、廖繼燿以克難的方式自力進行水中攝影的實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