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9個藏品
《惡夢初醒》工作照
《惡夢初醒》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1年,《惡夢初醒》在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台中廠拍攝現場。 當時沒有升降設備,劇組將木頭軌道鋪成傾斜狀,兩旁以人力拉繩移動推車上的攝影師及攝影機,製造升降效果。 推車上是攝影師王士珍。站在攝影機左側的是華慧英,在右側拉繩的有林贊庭、洪慶雲等。 軌道前為演員盧碧雲、藍天虹。
《碧海同舟》工作照
《碧海同舟》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6年,中影《碧海同舟》(原名《浪淘沙》)的拍攝現場。 左起:張仲文、黃曼、場記劉藝、李影、梁銳、燈光師李亞東、導演宗由、攝影助理林贊庭與洪慶雲、攝影師華慧英、場務張漢卿、燈光張世芬、黃宗迅。 攝影機為中影自有的35mm Mitchell Standard。
《碧海同舟》工作照
《碧海同舟》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6年,中影《碧海同舟》(原名《浪淘沙》)的拍攝現場。 右起為梁銳、導演宗由、演員李影、場記劉藝、副導演李嘉、攝影助理洪慶雲、攝影師華慧英、攝影助理林贊庭。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4年,中影台中廠攝影器材保養,將所有的攝影機移到戶外進行清潔與保養。 右起為方壯猷、華慧英、賴成英、洪慶雲、林贊庭。
攝影師合影(1958)
攝影師合影(1958)
林文錦
1958年春節前,中影台中製片廠攝影室同仁合影留念。 左起:廖繼燿、林鴻鐘、林贊庭、洪慶雲、王士珍、陳棟、林文錦、-。
《惡夢初醒》工作人員合影
《惡夢初醒》工作人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合拍《惡夢初醒》,在攝影師王士珍(左3)的帶領下,農教學員分組參與的拍攝工作。 參與攝影組的林贊庭(左2)、燈光組的洪慶雲(左1)與廖繼燿(右2)及錄音組的林丁貴。
方壯猷(工作照)
方壯猷(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攝影師方壯猷(戴帽者)與助理林贊庭(右),攝影機為35mm Mitchell BNC。
《惡夢初醒》演職員合影
《惡夢初醒》演職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合拍《惡夢初醒》,農教總經理戴安國伉儷至台中製片廠視察拍攝情形,與兩個製片廠的現場人員合影留念。 第一排坐者左起:演員王玨、製片戴安國、演員張冰玉、戴安國夫人、演員盧碧雲、中製廠廠長吳強、攝影師王士珍,
《惡夢初醒》工作人員合影
《惡夢初醒》工作人員合影
洪慶雲
195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合拍《惡夢初醒》,在農教台中製片廠搭景拍攝現場,兩個製片廠的現場技術組人員合影留念。 前排坐者左1是擔任攝影助理的華慧英。 中間排有林丁貴(左1)、錄音師朱夢良(左2)、攝影師王士珍(左5)、林贊庭(右1)。
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合影
中影台中廠遷廠前合影
林文錦
1961年12月,中影台中製片廠遷廠前,大家穿著西裝在火災後的廢墟前合影。 左起:廖繼燿、林文錦、洪慶雲、陳棟、林贊庭、賴成英。
林贊庭(練習生時期)
林贊庭(練習生時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練習生時期,操作16mm Bell & Howell Filmosound 179放映機。 1949年8月農教遷台時,從上海搬運或美國廠商寄送到台灣的設備都是製作16mm影片的器材。
《新娘與我》工作照
《新娘與我》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白景瑞(右)執導《新娘與我》的拍攝現場。 該片於5月30日在台北豪華酒店開拍。 攝影師林贊庭(左)使用Arriflex IIB攝影機搭配Canon相機55-135mm的變焦鏡頭拍攝。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寂寞的十七歲》拍攝現場。 左2為導演白景瑞(坐者)、左2為攝影師林贊庭與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右1為演員唐寶雲,右3在量光的是攝影助理陳坤厚。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時,被綁在汽車引擎蓋上,手持攝影機拍攝演員開車的鏡頭。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再見阿郎》工作照
《再見阿郎》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再見阿郎》夜景戲時,吊在火車的車廂外拍攝演員張美瑤把頭探出車廂外的鏡頭。
《惡夢初醒》工作照
《惡夢初醒》工作照
林贊庭
拍攝《惡夢初醒》(1951)所使用的是攝影機是向空軍總部借用的35mm Mitchell Standard攝影機。 掌鏡者為攝影師為王士珍,攝影大助是華慧英(右)及二助林贊庭(左)。
日本雜誌《映画技術》介紹台灣成員
日本雜誌《映画技術》介紹台灣成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日本1961年7月30日發行的雜誌《映画技術》(今已改名為「映画テレビ技術」)111号,〈台湾の映画界を訪ねて〉一文中,作者島崎清彦除了紀錄來台活動,也介紹當時加入日本映画技術協會的台灣會員。 圖中,洪慶雲和廖繼燿兩人的名字誤植,洪慶雲氏應為廖繼燿氏。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由李嘉執導的國語片《海浦春潮》時,使用麥路西留下的的35mm Arriflex 35 IIA攝影機與正宗新藝綜合體鏡頭。
林贊庭(個人照)
林贊庭(個人照)
林贊庭
攝影師林贊庭於義大利參訪時,嘗試操作70mm攝影機。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林贊庭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寂寞的十七歲》時,被綁在汽車引擎蓋上,手持攝影機拍攝演員開車的鏡頭。 右後方的卡車上站著導演白景瑞(左2)。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林贊庭(個人近照)
林贊庭(個人近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16年1月28日,《國影本事》採訪林贊庭。
林贊庭(個人近照)
林贊庭(個人近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16年1月28日,《國影本事》採訪林贊庭。
李泉溪與工作人員合影(工作照)
李泉溪與工作人員合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代,李泉溪導演(前排左1)在台中霧峰花園附近租下一家廢棄戲院,以新南光劇團為號召,改編著名的戲碼或民間故事,為台聯、天華、美都等公司拍攝歌仔戲台語片。
攝影師合影(早期)
攝影師合影(早期)
林文錦
中影攝影師的早期合影。 左起為涂秋林、林焜圻、賴成英、廖繼燿、洪慶雲、林贊庭、史紀新、林文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