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34個藏品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林嘉義
劇中角色:阿金婆。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林嘉義
劇中角色:明成伯。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第四幕 討錢。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第一幕 藥店。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林嘉義
劇中角色:張成南。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前排坐者左起:曾仲影、辛奇、陳俊良、賴成英。 後排站者左2起:李美彌、川瀨健一、李泉溪。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舉行。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王孫、陳義、高幸枝、戴黃翩翩(戴傳李夫人)、辛奇。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坐者左起:辛奇、賴成英、李美彌、高仁河。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辛奇、賴成英、李美彌、X。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前一晚舉行入圍酒會。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黃仁。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何非光(工作照)
何非光(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8年,導演何非光在拍攝《花蓮港》拍攝現場,手持備用35mm Eyemo攝影機留影。 上海西北影業公司出品的《花蓮港》當時來台在台中霧社、台東等地拍攝外景長達2個月,可說是在台灣攝製的第一部國語影片。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寂寞的十七歲》拍攝現場。 左2為導演白景瑞(坐者)、左2為攝影師林贊庭與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右1為演員唐寶雲,右3在量光的是攝影助理陳坤厚。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與導演李翰祥(坐者)合作古裝大戲《西施》,該片場面浩大,道具考究,服裝精美,化妝細膩,為台灣電影開創古裝片的製作典範。 攝影機應是台製廠自有的35mm Newall攝影機。
《吳鳳》攝影師山中晋
《吳鳳》攝影師山中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吳鳳》(1962)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特別聘請日本攝影師山中晋(晉),以其自備的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和新藝綜合體鏡頭來台擔任攝影師一職。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時,被綁在汽車引擎蓋上,手持攝影機拍攝演員開車的鏡頭。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再見阿郎》工作照
《再見阿郎》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再見阿郎》夜景戲時,吊在火車的車廂外拍攝演員張美瑤把頭探出車廂外的鏡頭。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林鴻鐘拍攝《八仙過海掃妖魔》時,被吊在米篮裡做升降效果。
《烈火》工作照
《烈火》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楊世慶(右1)執導的《烈火》,攝影棚內現場鋪設鐵製軌道。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有關台北市交通的紀錄片時,坐在消防雲梯車上拍攝中山北路的大遠景。
心酸酸
心酸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品公司、發行公司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語言別標示為國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