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4個藏品
周遊
周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周遊,本名周玉真,1937年出生於雲林縣西螺鎮。1963年從影,演出首部台語片《相欠債》。共演出國台語片上百部,以反派及冶艷角色最為擅長。1965年,以《寶島鐘聲》一片獲得台灣日報台語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台灣電視公司成立後,成為該台第一位演員,後轉赴中視,並經中視提拔成為電視節目製作人。
陳揚
陳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揚,本名陳專田,1937年出生於台北。1957年考入亞洲演員訓練班,結業後主演《港都夜雨》而一舉成名。1965年在台灣時報主辦的台語影展中,獲觀眾票選十大男明星第一名。1966年改執導演筒,執導了《媽媽三個半》(1967)等多部台語片。1974年,創立常滿影業公司發行影片及攝製國語片。
陳秋燕
陳秋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秋燕,1946年出生於台北市。為台語片著名小生田清和女星陳蘭的女兒,以小燕為藝名,處女作是1956年的《雨夜花》,與父親合演過多部台語片,為當時著名的童星。
歐雲龍
歐雲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歐雲龍,台北市人,1946年畢業於台灣警察學校初幹班後,被派到新竹警察局當了三年警員。1949年他因興趣在演戲而志不在當「人民褓姆」,離職參加台語話劇團,開始演舞台劇,並擔任編導。
戽斗
戽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戽斗,本名高來福,1926年出生於台北市。1945年加入楊三郎領導之黑貓歌舞劇團,直到1956年台語片興起後改而從影,共演出百部以上台語片,不論正、反派或搞笑角色皆十分擅長。
白虹
白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虹本名王寶蓮,剛出道時曾經以白紅為藝名,後來覺得俗氣便改名為白虹。1939年出生於台北市,從小對表演很有興趣,喜歡跳舞、演話劇,很想往演藝界發展。
金塗
金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金塗,本名張金塗。1932年出生於台北。從影之前,曾在廣播電台播過兩年的台語笑劇。1960年以滑稽片《大嬸婆遊台北》踏入台語影圈,演出的電影以喜鬧劇為多。但林福地導演卻慧眼獨具,邀請他在《悲情城市》(1964)裡飾演一悲劇性人物,從此戲路大開,不再侷限於笑鬧角色。
恬妞
恬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恬妞,1958年1月23日出生於台北,本名朱凱莉,姊姊恬妮也是演員。五歲開始即登台演出,大鵬、聯勤、復興三大國劇團需要娃娃角色時,多半由她跑場子;並且參加兒童電視劇演出,而由電視轉入電影開始在反串演出《豬八戒招親》、《紅孩兒》。
田清
田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田清,1915年出生於台北,本名陳清泉。因為熱愛演戲,1940年左右加入靜江月家族成員組成的星光新劇團。戰後,田清與夫人陳蘭從陳媽恩手中接下了「鐘聲話劇團」。
林琳
林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琳,本名林秀芳,1940年出生於台中。1956年,因緣際會在台語片《水蛙記》中客串一角,自此踏入影壇。1957年,在《台南霧夜大奇案》片中一躍成為女主角,其演技不負眾望,白克導演也大為稱讚。擅長飾演反派人物,不管媚笑、險詐或潑辣,都能恰如其分。婚後退居幕後,監製國語片多部,評價都很高。
何玉華
何玉華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玉華,1939年出生於台中,本名卓春枝。1955年進入華興電影製片廠。1957年主演《青山碧血》後,即以純情少女形象走紅影壇。同年獲徵信新聞的台語片銀星獎季軍。
魏平澳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李湘
李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湘,1942年12月4日出生,本名李寶蕙,為江蘇人,父母離異後與母親相依為命。自教會承辦的三育中學畢業後,進入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1966年6月進入中影公司,任《悲歡歲月》一片的實習場記,因緣際會外借演出《尋夢園》,隨後為中影主演《路》等片,演技逐漸受到肯定,擅長演出成熟女性的角色。
陳茵
陳茵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名陳美英,1940年出生,台北人。初中時,因緣際會參與了《林投姐》(1956)的拍攝。1957年開始在《十年命運》等片中飾演配角,同年,在徐守仁導演的《心酸酸》中升格擔任女主角。演出角色多以苦旦為主。代表作品尚有《寶島姑娘》(1958)、《姻緣天註定》(1958)、《醫生與護士》(1960)等。
張美瑤
張美瑤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美瑤,本名張富枝,1942年4月15日生於南投埔里。1957年,埔里中學初中部畢業後,在家附近的洋裁店幫忙,因緣際會得到玉峰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講師賴耀培賞識,通過面試加入訓練班。
白蘭
白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蘭原名傅錦滿。1955年考入中華影業公司,1957年外借亞洲公司,初試啼聲主演《朱洪武》。1958年演出《台南霧夜大血案》而嶄露頭角。1959年赴港拍片,1961年返台。1965年以《自君別後》獲台灣日報台語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讀者票選十大女明星第一名。
莊雪芳
莊雪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莊雪芳,1932年4月10日出生,福建人,在新加坡長大。因為自幼身體虛弱,勉強完成小學學業之後,16歲即加入巡迴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歌劇團。1957年於香港從影,在廈語片中演出,她外型亮麗、能歌善舞,陸續主演了三十多部廈語片。
康明
康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康明,1914年出生。日治時期曾在國風劇團演出新劇,1957年演出《基隆七號房慘案》踏入影壇。同年以《萬華白骨事件》(1958年初上映)獲得徵信新聞主辦的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男主角獎。1959年曾赴港拍攝廈語片,台語片沒落後進入中視演出連續劇,也參與國語武俠片演出。
奇峰
奇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奇峰,本名林爐,1932年出生於台北。農業學校出身,1956年左右,抱著好奇心去參加建南影業公司演員招考,不意竟錄取。後以奇峰為藝名拍攝了處女作《心酸酸》(1957)。在台語影圈,和柯俊雄、陽明、石軍並列為台語片「四大小生」,因外型較為陽剛,主打硬派性格小生路線。
袁叢美
袁叢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袁叢美,1905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原名袁少康,又名袁項軍。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對美術產生興趣,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小學任教音樂、美術、體育。由於兄弟多半是軍人,因此後來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就讀,並且參加北伐。
王莫愁
王莫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莫愁,本名王玉蘭,1941年出生於越南,三歲時回到廣州,其後轉至香港唸書,1958年自港來台,1960年就讀國立師範大學夜間部藝術系,之後因嚮往電影界的表演工作,1962年投考加入中央電影公司,首部電影為中影與日本「日活」公司合作投資拍攝的《金門灣風雲》(又名《海灣風雲》),並在劇中與日本明星石原
小雪
小雪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雪本名李明月,1932年出生於中國廈門(一說台灣,待確認),從小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童年住在萬華的「入船町」(現之台北西門町貴陽街附近)。小學就讀萬華老松國民學校,接受日式教育。終戰後,她曾到七十二舍(現為中興醫院)工作,下班後去學漢字。小雪不喜歡醫院的工作環境,轉換到進口外國電影的公司上班。
小艷秋
小艷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艷秋本名簡秀綢,1933年出生於桃園市,出生後的第三天就被鄰居收養,成為養女。八歲開始讀日文,光復後,到五、六年級才開始學注音符號,後來感染瘧疾就輟學了。十七歲時,小艷秋為了家計,被送到「日月園新劇團」,由演員鄭小芬的導演爸爸鄭政雄教戲,訓練一個禮拜,就當上女主角,很快的成為劇團台柱,很受歡迎。
石軍
石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軍本名彭晴松,1933年出生於宜蘭縣。高中畢業後,先到東方出版社擔任青少年書籍的日文翻譯,晚上在行政專校就讀夜大,後來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和攝影師宮西四郎到長河公司拍電影《紅塵三女郎》,需要會台語和日語的翻譯,石軍就去幫忙當場記,跟電影有了第一次接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