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6個藏品
張清清
張清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清清,本名張清雪,1947年出生於台北。1963年演出處女作《義犬救子》,1964年考入邵羅輝的天祥影業公司,此後,陸續拍了數以百計的台語片。
吳飛劍
吳飛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中人,北京大學肄業。1956年從影,曾經任場務、劇務、沖印、搭景、攝影助理、製片等工作,1964年起開始執導台語片,作品多是喜劇或是文藝片,1970年加入中國電視公司,擔任台語連續劇編劇及戲劇指導。
李行
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本名李子達,1930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市。1948年遷台,進入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就讀,在校期間即經常參與校外職業劇團與電影演出。
文英
文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文英本名黃錦涼,日治時代名英子,1936年出生於台北。她家裡有九個兄弟姊妹,從小就是別人的養女,為了擔負家計,十七歲就加入黑貓歌舞團,正式展開演藝生涯,十九歲時嫁給演員方龍,方龍為她取藝名為「文英」。
阿匹婆
阿匹婆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阿匹婆,本名林呂有,1918年8月20日出生於桃園大溪,隨後舉家搬遷至台中。自小個性外向,相當不適應於當時嚴厲管教的日本學校教育,備受父母疼愛的阿匹婆,因此中斷學業。16歲跨海到大陸經商,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她從廈門輾轉搭船回台灣,這才結束她的經商生涯。
郭夜人
郭夜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郭夜人,1906年9月2日出生於台北市,本名郭德發,父親是迪化街批發雜糧的商家。就讀成淵中學時,郭夜人就時常去永樂座和港町(今之貴德街)的茶行聽蔣渭水演講或是看戲,開始對新劇產生極大興趣,也因此認識了歐劍窗。1938年加入歐劍窗主持的「鐘鳴新劇俱樂部」。
傅碧輝
傅碧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傅碧輝,1924年生於中國江西。民國三十年左右,在家鄉江西景德鎮受到流亡學生街頭表演吸引,因此與表演結緣,『夜之歌』是傅碧輝正式第一次的街頭演出。最初開始演戲,傅碧輝演三八反派,後來因為『蛻變』劇中孔錄事之妻的演員無法演出,要她接演這個角色,於是她經常夜裡到空屋練習,當時的隊長誇讚她以後有出息。
李影
李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影,本名李忠英,又名李迎,1923年5月20日出生於中國河南。中學畢業後,即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陜西支團部的歌詠隊話劇隊,後轉入中華劇藝社演戲。1947年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參加演出《蝴蝶夢》、《天羅地網》。1948年隨著《阿里山風雲》的外景隊來到台灣,其後即留在台灣拍攝電影,為早期性格紅星。
曹健
曹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曹健,本名曹治藩,1922年9月8日出生於北京。因在家中排行第六,影視圈內尊稱為「曹六爺」。在中學時期就對戲劇癡迷,升入高中後,便與校友同組話劇社,1942年,加入「影星話劇團」成為職業演員,在「大明英烈傳」中飾演劉伯溫一角,更堅定了日後以演員作為終生職業之決心。
黃宗迅
黃宗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黃宗迅,1920年出生於湖北。曾經在陜西擔任過西北晨報以及通訊日報的校對、記者、助理編輯,移居台灣之後,從事過「華北新聞」地方版編輯,也曾參與舞台劇演出。1950,初登大銀幕,參與演出農教電影公司電影《惡夢初醒》。之後陸續拍攝《皆大歡喜》、《風塵劫》等片。
夏琴心
夏琴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夏琴心在台語女星中,曾經紅過一陣子,一度還跨海到香港拍片,交了一陣好運。但後來漸趨平淡,由主角而退居配角,並且由影壇轉到歌壇,慢慢地終於在銀河中沈寂消失了。
呂訴上
呂訴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呂訴上,1915年出生於今日的彰化縣溪洲鄉,為家中獨子。父親呂深圳經營「賽牡丹」歌仔戲團,自幼耳濡目染。16歲為自家劇團編導改良戲《情海風波》,並擔任男主角。同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成立「銀華映畫社」,承租影片巡迴放映,並親自擔任辯士。
辛奇
辛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1924年出生於台北市萬華,本名辛金傳,因為家住萬華戲院附近,鄰居在戲院工作,可以免費看電影,辛奇便整天待在戲院裡,這是他與電影最早的相遇。辛奇肄業於日本大學藝術科,在學時學習燈光、化妝、舞台設計、編導、電影技術等,曾參加劇團,擔任佈景、舞台美術或監督等職務,演出多部戲劇。
歸亞蕾
歸亞蕾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歸亞蕾,1944年6月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為家中長女,1949年隨父母遷台,定居高雄左營。1964年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表演組,同年,參加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煙雨濛濛》新人招考,導演王引慧眼獨具,選中歸亞蕾擔任女主角陸依萍,也讓歸亞蕾以此角贏得了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陳劍平
陳劍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劍平17歲加入高砂劇團,從事戲劇生涯,不久二次大戰爆發,他隨著劇團在全台灣各地巡迴演出類似文明戲的所謂「新劇」,從龍套升到小生。光復以後,他組織藝聲劇團,自任團主兼台柱小生,後來又組成了新中華劇團,都是以跑碼頭的方式環島公演。
陳雲卿
陳雲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雲卿,台北市人。1964年就讀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時,即以國語片《七仙女續集》一片步入影壇,成為「學生明星」。1964年開始演出台語片,數年之間即演出上百部影片,當時走紅程度直逼白蘭和金玫。主演影片類型寬廣,包括了悲劇、喜劇、武打片等。除了演戲,1969年並投資拍攝台語片《妙賊》。
康丁
康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康丁,本名張錫圭,1936年出生於彰化鹿港。從小就喜歡表演,北上之後開始接觸西樂,在電台打鼓維生。入伍時,被選入捷豹康樂隊擔任鼓手。1966年,被魏一舟導演挖掘,演出台語片《康探長》,此後以康丁為名,走紅台語影壇。兩撇鬍子加上寬鬆的喇叭褲的特殊造型,成為其註冊商標。
柳青
柳青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柳青,本名張春美,1943年出生,台南人。中學畢業後進入日月園歌仔戲團,藝名小春美。1962年進入台語影圈演出《石花姑牽狀》與《荒江女俠》等片,早期多演出古裝神怪動作片,改名柳青之後,則多演出時裝片。70年代之後,以演出電視歌仔戲為主。
柯玉霞
柯玉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柯玉霞,1936年出生,屏東人。1956年考入南洋影業公司,參加《運河殉情記》演出,一片成名。1957年以《三美爭郎》(1958年上映)參加徵信新聞社舉辦之第一屆台語金馬獎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因其清純的銀幕形象,1958年被中央電影公司羅致為基本演員,開始演出國語片。1959年結婚退出影壇。
周遊
周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周遊,本名周玉真,1937年出生於雲林縣西螺鎮。1963年從影,演出首部台語片《相欠債》。共演出國台語片上百部,以反派及冶艷角色最為擅長。1965年,以《寶島鐘聲》一片獲得台灣日報台語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台灣電視公司成立後,成為該台第一位演員,後轉赴中視,並經中視提拔成為電視節目製作人。
陳揚
陳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揚,本名陳專田,1937年出生於台北。1957年考入亞洲演員訓練班,結業後主演《港都夜雨》而一舉成名。1965年在台灣時報主辦的台語影展中,獲觀眾票選十大男明星第一名。1966年改執導演筒,執導了《媽媽三個半》(1967)等多部台語片。1974年,創立常滿影業公司發行影片及攝製國語片。
歐雲龍
歐雲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歐雲龍,台北市人,1946年畢業於台灣警察學校初幹班後,被派到新竹警察局當了三年警員。1949年他因興趣在演戲而志不在當「人民褓姆」,離職參加台語話劇團,開始演舞台劇,並擔任編導。
祁和熙
祁和熙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祁和熙,1919年9月18日生,江蘇省鹽城市人。於中國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電化教育科專攻電影攝製,1947年畢業後,任職廣西省政府教育服務處,不久轉任教育部電影製片廠技術員、技師等職。
洪信德
洪信德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信德,1916年出生。早年在台語新劇團擔任編導,台語片時期先任編劇,編寫不少歌仔戲腳本,除歌仔戲外,編寫劇本還包括《台南霧夜大奇案》及「盲女」系列;之後開始導戲,作品以戲曲片、武俠片類型居多,1969年後以劍龍為藝名改拍國語片,拍攝多部武俠動作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