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570個藏品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余立
1966年6月4日葛小寶帶著聘金與聘禮,雇計程車從台中趕往南投埔里送聘。豈料公路因連日大雨到處淹水,計程車司機拒絕前駛。西裝畢挺的葛小寶找來一群雇工,涉水推車,但引擎進水無法發動。此時剛好一輛公路局經過,葛小寶趕緊攔下公車。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余立
1966年6月4日葛小寶帶著聘金與聘禮,雇計程車從台中趕往南投埔里送聘。豈料公路因連日大雨到處淹水,計程車司機拒絕前駛。西裝畢挺的葛小寶找來一群雇工,涉水推車。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余立
1966年6月4日葛小寶帶著聘金與聘禮,雇計程車從台中趕往南投埔里送聘。豈料公路因連日大雨到處淹水,此為圍觀的群眾。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葛小寶訂婚採訪照
余立
1966年6月4日葛小寶帶著聘金與聘禮,雇計程車從台中趕往南投埔里送聘。豈料公路因連日大雨到處淹水,計程車司機拒絕前駛。
《情關》勘景隨行採訪照
《情關》勘景隨行採訪照
余立
余如季(左2)、龔弘(右2)合影,右1為周旭江。 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率外景勘察隊,進入中部深山地區,為武俠片《情關》,踏勘外景拍攝地。
《情關》勘景隨行採訪照
《情關》勘景隨行採訪照
余立
龔弘(左1背對者)與工作人員在溪頭神木前,右1為周旭江。 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率外景勘察隊,進入中部深山地區,為武俠片《情關》,踏勘外景拍攝地。
《情關》勘景隨行採訪照
《情關》勘景隨行採訪照
余立
余如季(左2)、龔弘(右2)合影,右1為周旭江。 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率外景勘察隊,進入中部深山地區,為武俠片《情關》,踏勘外景拍攝地。
《董夫人》工作照
《董夫人》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香港電影《董夫人》來台灣拍攝外景。 右1為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攝影師祁和熙,右2為導演唐書璇。 依據王曉祥提供的資訊,左1為台製廠的臺益公。 祁和熙以《董夫人》榮獲1971年第9屆金馬獎最佳黑白影片攝影獎。
吳飛劍
吳飛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中人,北京大學肄業。1956年從影,曾經任場務、劇務、沖印、搭景、攝影助理、製片等工作,1964年起開始執導台語片,作品多是喜劇或是文藝片,1970年加入中國電視公司,擔任台語連續劇編劇及戲劇指導。
龔弘
龔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龔弘,1915年12月出生於中國江蘇。1931年進入上海中學就讀,並且於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畢業之後他很快的與結識十年的周家熙小姐結婚,並且任職於國民黨營「中國文化服務社」。
矮仔財
矮仔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矮仔財,1916年生於台北建成町圓環,原名鐘福財,因外祖無嗣而改姓為張福財。國小畢業後,因為流利的日文,以及展現出的表演才華,獲得赴日灌錄唱片的機會。回台後更以「福財」為名發表多首台語歌曲。早期他也加入「鐘鳴新劇俱樂部」跟朋友研究舞台劇,並作業餘的話劇演出。
廖祥雄
廖祥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廖祥雄,1933年12月3日出生於台中,六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就讀日僑學校,戰後舉家返台。1957年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職於視聽教育館,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1960年奉派赴日研習視聽教育,1961年赴美,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攻讀碩士學位。
張茜西
張茜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茜西,1928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1歲即開始登台演出話劇,是抗戰時期後方著名的娃娃劇團的成員之一,首齣舞台劇為「江南之春」。1949年與先生藍天虹隨張英導演率領的《阿里山風雲》電影外景隊來台,因為在該片中演出山地少女,並主唱「高山青」等歌曲而聞名。
賴國材
賴國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賴國材,1921年出生於中國。抗戰前即加入上海聯華電影公司,來台後,成立台聯電影公司,經營影片發行,掌握台中兩條院線之一,有屬於自己的發行系統。台語片興起後,就投入製片工作。
宋存壽
宋存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宋存壽,1930年出生,江蘇江都人,1949年到香港,旋即考入香港文化專科學校,畢業後與胡金銓同時供職嘉華印刷廠,兩人志趣相投,經常結伴觀賞電影。
莊國鈞
莊國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莊國鈞,1905年出生於中國江蘇,小時候在家鄉私塾跟著老師讀四書五經,並沒有到中學就讀。1921年到上海,對剛流傳到上海的照相技術產生很大的興趣,便進入但杜宇創設的上海影戲公司學習攝影工作,展開電影攝影事業,數年後成為上海著名的電影攝影師,曾應聘到香港、泰國、越南與南洋等地拍攝紀錄片。
丁善璽
丁善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丁善璽,193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編導科第二屆畢業後擔任中央電影公司的副導演。1963年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丁善璽在邵氏工作的兩年間,其劇本作品被邵氏公司採用了包括《大醉俠》在內的八部。從1968年的首部導演作品《虎父虎子》後,就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李行
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本名李子達,1930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市。1948年遷台,進入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就讀,在校期間即經常參與校外職業劇團與電影演出。
黃卓漢
黃卓漢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黃卓漢,1920年生,為著名製片家。
蔡秋林
蔡秋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蔡秋林,1912年出生。出身歌仔戲班,擅長老生並擔任編劇。日治時期經營紅玉歌劇團,由妻子小桂紅(本名蔡水妹)擔任當家小生。戰後改組為美都歌劇團。1955年當選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三屆理事長,任職期間兼任《地方戲劇雜誌》的發行人,當時擔任秘書的辛金傳(辛奇)則身兼雜誌總編輯。
葛香亭
葛香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葛香亭,1917年8月8日生,江蘇徐州人。師範學校畢業後於小學任教,教了一學期書後因抗戰而投身軍職,並加入軍中劇團,正式開始其演藝生涯。1940年,葛香亭進入上海著名的「金星訓練班」,與歐陽莎菲、謝晉等人結為同學,一年後畢業,留在公司參與《白雲塔》、《亂世風光》等片的演出,並兼任公司的化妝師。
陳榮樹
陳榮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榮樹,1940年出生於嘉義市。出身電影世家,父親陳忠義和三叔陳忠信合開忠義電影製片廠,包拍許多台語片。省立嘉義高商畢業後,因為對電器很有興趣,先到嘉義的光華電器行學習半年,後來跟叔叔陳榮森學習照相技術,經過一年打下基礎後,跟隨父親拍攝台語片。
何基明
何基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1916年出生於台中人。畢業於東京寫真專門學校藝術學院編導科,TEK映圖研究所。他是第一位到日本東京學習電影技術的台灣人。16歲那年,原本家人希望他到日本學醫,但他在參觀了東京發聲電影製片廠(今東寶電影公司)之後,決定不顧反對改學習電影。
梁哲夫
梁哲夫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梁哲夫,1920年生於廣東省台山縣,就讀廣州市立美專兩年,遇戰亂返鄉教美術,後戰勢擴大加入軍隊,擔任文職工作,同時身兼劇團導演,執導舞台劇於校園、鄉間巡演。1950年赴港,於戲院負責設計電影廣告看板,日日在戲院看電影,啟發對電影研究的興趣。

頁面